陈丹青

中国当代画家、作家、文艺评论家,美术教育家
展开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陈丹青,1953年8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广东台,笔名张,中国当代画家、作 [6]、文艺评论家 [3],美术教育家 [22],其主要绘画作品有《西藏组画》,主要著作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陌生的经验》《张岪与木心等。 [1]
陈丹青于1978年入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作品《西藏组画》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 [23];1982年,定居美国纽约 [1];1992年,编著出版《陈丹青速写集》;1995年,在中国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陈丹青油画展”;1998年,在纽约哥根汉姆现代美术馆参加“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2000年,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参加在比利时举办的“二十世纪新古典主义回顾展”;2002年,参加在德国举办的“中国与德国当代艺术对话展”;2003年,参加在奥地利举办的“艺术与战争”;2005年,编著出版《退步集》;2007年,编著出版《退步集续编》《与陈丹青交谈》;2008年12月,联合马可鲁冯良鸿举办“从纽约到北京”陈丹青、马可鲁、冯良鸿画 [10];2009年,编著出版杂文集《荒废集》 [7];2010年5月,在北京举办“陈丹青版画展” [9],11月,在中国油画院美术馆举办“归国十年”陈丹青个展 [8];2011年,受聘于浙江大学 [3];2014年9月,在北京举办“陈丹青色粉人体作品展” [11];2019年11月,在北京举办“退步 1968-2019”展。 [24]
中文名
陈丹青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53年8月11日 [31]
毕业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
职    业
画家、文艺评论家、作家、艺术家
代表作品
《进军西藏》《西藏组画》
籍    贯
广东台山
笔    名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1953年8月11习项漏祝日,陈丹青出生于上海,
1970年—1978年,先后在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
1976年,创作油画作品《进军协殃连西藏》。 [20]
1977年,作品《进军西藏》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军美展”;另作品《泪水撒满丰收田》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美展。
1978年,入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作品《西藏组画》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 [23]
1982年,定居美国纽约 [1];在法国巴黎参加巴黎春季沙龙(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展)。
1992年,编著出版《陈丹青速写集》。
1995年,在中国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陈丹青油画展”;碑套备编著出版《陈丹青画集》。
1998年拜陵,在纽约哥根汉姆现代美术馆参加“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在香港科技大学技术中心举办“陈丹青作品展”;另编著出版《陈丹青画册/静物》。
2000年,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另先后在北京、武汉、沈阳、广州、南京、上海等地举办“1968—1999年个人巡回展”;另编著出版《纽约琐记》。
2001年,参加在比利时举办的“二十世纪新古典主义回顾展”。
2002年,参加在德国举办的“中国与德国当代艺术对话展”;另编著出版《陈丹青音乐笔记》《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集》。
2003年,参加在奥地利举办的“艺术与战争”;另编著出版《多馀的素材》。
2004年,辞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职;另在中国上海举办“感觉记忆”。
2005年,编著出版《退步集》。
2007年,编著出版《退步集续编》《与陈丹青交谈》。
2008年12月,联合马可鲁、冯良鸿举办“从纽约到北京”陈丹青、马可鲁、冯良鸿画展。 [10]
2煮耻户0询寒09年,编著出版杂文集《荒废集》。 [7]
2010年5月,在北京举办“陈丹青版画展” [9];11月,在中国油画院美术馆举办“归国十年”陈丹青个展。 [8]
2011年,受聘促艰热于浙江大学。 [3]
2014年9月,在北京举办“陈丹青色粉人体作品展”。 [11]
2019年11月,在北京举办“退步 1良体境968-2019”个展。 [24]
陈丹青陈丹青陈丹青陈丹青陈丹青陈丹青陈丹青陈丹青陈丹青陈丹青陈丹青陈丹青陈丹青陈丹青陈丹青
陈丹青

个人生活

播报
编辑
  • 家世背景
陈丹青的祖父陈砥中为黄埔军校的第七期军官,历任国民党师教导连长,集团军独立宪兵营长,专区保安副司令以及“铁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1990年回到广东台山定居。200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陈丹青的父亲的名字是陈兆炽,陈丹青弟弟的名字是陈丹心。 [12]
  • 婚姻家庭
陈丹青的妻子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画家、纺织品设计师黄素宁 [14]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 绘画作品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类型
作品规格
1968年
《第一幅静物画》 [19]
纸本油画
1968年
《15岁》 [19]
布面油彩
1970年
《我的祖母》 [19]
纸本素描
1976年
《泪水洒满丰收田》 [19]
布面油彩
120cm×200cm
1978年
《江北农民》 [19]
纸本油画
1980年
《康巴汉子》 [17]
板上油画
79cmx55.3cm
1980年
《朝圣》 [17]
板上油画
53.5cmx79cm
1980年
《母与子》 [17]
板上油画
53.8cmx79cm
1980年
《洗发女》 [17]
板上油画
54cmx68cm
1980年
《进城之一》 [17]
板上油画
54.5cmx79cm
1980年
《进城之二》 [17]
板上油画
79cmx55.5cm
1980年
《牧羊人》 [17]
板上油画
78.6cmx52.3cm
1981年
《进城之三》 [15]
布面油画
1990年
《皮鞋》 [19]
布面油画
1992年
《女人体》 [13]
油画
2001年
《国学研究院》 [16]
布上油画
180cm×225cm
2009年
《丝袜与党龄》 [16]
布上油画
138cm×92cm
2011年
《山西老农》 [19]
布面油画
2014年
《画册与真迹》 [18]
布面油画
101cm×228cm
2014年
《自画像》 [19]
布面油彩
2014年
《题未定之二》 [24]
布面油彩
76cm×202cm
2014年
《巴洛克群像之二》 [24]
布面油彩
101cm×152cm
2014年
《沈周与董其昌双重奏》 [19]
布面油画
2015年
《书帖丛林之二》 [19]
布面油彩
2016年
《丝巾与花裤》 [19]
布面油画
2017年
《佛洛伦萨群像》 [19]
布面油彩
199.4cm×199.6cm
2017年
《红色西服》 [19]
布面油彩
210cm×230cm
2019年
《唐人画廊的四川民工》 [19]
布面油画
  • 专著文集
出版时间
著作名称
出版商
1992年
《陈丹青速写集》 [3]
天津美术出版社
1995年
《陈丹青画集》 [3]
1998年
《陈丹青画册/静物》 [3]
香港科技大学艺术中心
2000年
《纽约琐记(上下集)》 [3]
吉林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
2003年
《多馀的素材》 [3]
2003年
《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集》 [3]
2005年
退步集 [3]
2007年
退步集续编》 [3] [25]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与陈丹青交 [3] [26]
2019年
张岪与木心 [1]
2020年
《局部:陌生的经验》 [5]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年
《局部:我的大学》 [5]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年
《局部:伟大的工匠》 [5]
北京日报出版社

创作特点

播报
编辑
  • 艺术综述
陈丹青以文写画、以画为文、文画互补分别使画家散文之间产生了更多的主题、风格和蕴意。他的美术生涯构成了散文写作的主要内容,绘画习惯带来的审美经验留存于散文之中,形成语言、叙事上的风格,图像与文字的互证互补,使文字与图像的表达得以深化,提升了单一媒介的意蕴空间。而画家散文也焕发了价值:画家散文沟通了“图”“文”两种艺术媒介,融合了“看”“读”两种思维方式,为文学提供一种新质素,为批评提供一种新场域。绘画领域的语汇、思维进入文学后,更生了散文语言,也缔造出了特别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同时,绘画艺术的介入也转化了文字的刚硬气质,使散文内容中的批评得以柔化,理性思辨更富于诗性。 [27]
  • 文学艺术
陈丹青的散文透露出一种观看之道。“观看”不仅是一种绘画积习与思维惯性,也成为理解外物的逻辑方式。陈丹青在风景铺陈中,对空间、光线、色彩、肖像的细描,显露出其绘画眼光。此外,肖像、衣着更在他的解读下与摄影、建筑等一道形成一种“看”的政治;他的绘画经验,使他更青睐“表面”,他理解外界的方式是“撇开本质看现象”,这使其散文在叙事时形成了描写凸显,议论、抒情消退的客观性特点,显露出戏剧般的场景感;他品画时从局部入手,是在看取历史的细部,这与其“退步”宣言类似,是对整体与进步的消解。与之相关,他在作文时,则爱写“多余”的细节。局部与细节,不但是陈丹青的观看之法,也可以借此理解其精神生成的理路。 [27]
陈丹青的绘画实践与艺术经验,形成了其自己的观看之道,并影响到他的散文写作,即以画眼观物,使其在行文时格外凸显颜色、空间、光线、肖像等要素。同时,他对表面的青睐,使其往往愿意从肖像、照片、建筑等可视层思入,展开他的言说空间,也使其文章形成重描写的特点,显现出场景感。他强调局部与退步的艺术史经验,使其关注历史的细部,从而在记录、回忆故事时,喜写多余的细节,因而,陈丹青的观看之道不仅影响了他行文的内容取向,更深刻影响到其文章的形式层面。 [27]
陈丹青的观看之道,来自他的绘画实践,更深植于他人生历程,尤其是绘画阶段中获得的认知自主性。陈丹青所表露出的观看之道,显现出其个人的审美习惯和思考外物的逻辑方式,及彼此之间的观念盘绕、互通,也呈现出他生命经验生成的理路。 [27]
  • 绘画艺术
1968年—1976年,陈丹青少年时期,正赶上文化大革命,跟随中学老师学画,从他油画启蒙教育时,在他心里就种下了向欧洲大师学习的种子;1970年—1978年,辗转农村插队落户,劳动的空隙自学画画。这个时期,陈丹青艺术创作的特色正反映出中国艺术创作的总体要求:艺术创作的主题是根据形势需要,属于政治宣传。强调领袖人物的高大及工农兵形象。画风积极明朗,画面充满感召力,造型上注意主要人物健康向上的力量和戏剧性。色彩上以“红、光、亮”为主,表现积极而热烈精神倾向,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写实主义。这个时期称为前现实主义时期。 [29]
1980年,陈丹青二度进藏,创作了毕业创作《西藏组画》,把中国油画创作从伤痕美术的政治情结和形式美中解放出来。他笔下的藏民不再是载歌载舞宣传符号,而足一种深沉厚重的文化载体。打破了在人们头脑中成为定势的苏联式的绘画模式。在色彩和笔触的运用上极尽朴实。浑厚的灰褐色几乎统领画面,然而却极富情感力度,涂抹的笔触效果加强了画面的表现力,使作品有一种凝重感,人物神情动念生动传神。这个时期称为现实主义时期。 [29]
1990年,陈丹青受到当代艺术熏陶的,摆脱了西藏,摆脱了十九世纪美学范畴里写实主义的框架,他不再去画过去那种反映论式的写实绘画,开始画题材严肃的巨幅双联、三联多联画,立足于自身的视觉经验,对当代政治、文化的观照和思索。他将历史名作与当代图像并置,两种异质图像在人物动势和神情中有一定的相似和顾盼照应,揭示出在历史演变中话语观念行为模式等的连续和断裂,同一和差异。陈丹青发现了用油画材料可以画国画。画董其昌、怀素、米芾的画册和书法,山水花鸟,既是画册中附带的艺术,又可认为是一种“创作”的艺术,这里的绘画变为表现绘画的绘画,以中国山水画册为图式语言创作的静物画,让人们重新看待国画与油画,个人与历史、真实与虚幻,种种间离的效果。这一时期称为当代艺术时期。 [29]
  • 色粉画作
陈丹青的色粉画介于素描(速写)和油画两者之间,色不伤笔,笔不伤色。他的色粉画用笔比速写更精进更复古,笔笔中锋,线条自起自导,人身的轮廓、重量、空间、体积、骨与肉,均由线条发起,最后又都归回到线条,而饱满的造型,生动的姿态、浑圆的形体,肌肤的温度,跃然纸上。他的色粉画越过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远接19世纪遗风,线条精准而生气勃勃。 [11]
  • 西藏组画
《西藏组画》摆脱了苏联的绘画方法,凝结了西方老派欧洲的绘画技法。是对教条化的政治主体性创作模式的一种颠覆。遵循了“画你眼睛看见的东西”,摒弃主体性的虚假喧嚣,将视野专注于生活真实,是对人的价值的进一步思考与呼唤,是改革开放后写实主义思潮的发端。 [20]
在《西藏组画》中,陈丹青没有安排戏剧化的事件,没有去烘托人物性格及文学主题,只是用一种“纯粹”践行着一位现实主义者的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在绘画语言的朴实性上。 陈丹青只是用朴素单纯的写生手法来表现眼睛的即时所见。 透过画面,可以感受到藏民浑身上下所散发出的粗犷性格,体味到一种厚重和深沉 [28]
陈丹青作品陈丹青作品陈丹青作品陈丹青作品陈丹青作品陈丹青作品陈丹青作品陈丹青作品陈丹青作品陈丹青作品
陈丹青作品

获奖记录

播报
编辑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2006年
中国首届“时代艺术家大奖” [4]
2011年
金南方2011最受读者关注年度作家 [2]
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等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陈丹青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凤凰网评) [3]
“陈丹青的画令人爱看,耐人寻味,是用他的高超的写实手法,真实地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令人百看不厌的境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教授冯法祀评) [7]
“陈丹青的才华是活泼的,而且很丰盛。他有超常的学习能力,实践范围甚广,品性纯真,富有正义感。”(画家杨飞云评) [21]
“曲折的人生经历及十八年的海外生涯造就了今天的陈丹青,他不但是一位优秀的画家.还是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知识分了,不断地对社会诸多问题提出质疑和看法,对教育、影视、当代艺术等有独到的见解.有强烈的社会意识与政治意识,他的画及文字都承载着厚重的责任感,折射出他多元的艺术修养及人格魅力。”(《出国与就业》评) [29]
“陈丹青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是将中国油画从‘伤痕美术’中走出来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开创了‘乡土情’和‘生活流’的先河。”(《科学之友》评) [30]